历史书上明确写着,兵仙韩信被吕后诱骗进宫,惨死钟室,三族尽灭。这个故事听了两千多年,谁不为这位军事天才感到惋惜?
可你有没有想过,所谓的"死"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戏码?
表面上韩信在权力斗争中败给了刘邦和吕后,实际上他可能早就看透了朝堂险恶。
史料中那些奇怪的矛盾点,会不会是另一个“真相”的线索?
从乞丐到楚王
韩信这个人,说起来挺惨的。
展开剩余91%小时候家里穷,父母早亡,靠着邻居接济才活下来。长大点就到处游荡,有时饿得没办法,就去屠户家门口蹲着,人家扔给他点吃的,他就捡起来吃。
更惨的是,有一次被一群地痞流氓堵住了,说是要试试他的胆量,逼他从人家裤裆下面爬过去,这就是著名的“胯下之辱”。
这事传开后,很多人都瞧不起他,觉得他没骨气。可韩信心里憋着一股劲,他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,只是时机未到。
后来他跟着项梁、项羽混,想出人头地,结果项羽不重视他。他又去投靠了刘邦,刘邦开始也没把他当回事,是萧何发现了他的才能,力荐给刘邦。
刘邦终于给了韩信机会,让他当了大将军。这一下,韩信的军事才能全部爆发出来了。
他带兵打仗,简直神了!诱敌深入、四面楚歌、暗度陈仓,这些耳熟能详的战术,很多都是韩信想出来的。
在楚汉相争的几年里,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,拿下了一个又一个战场。
汉朝建立后,刘邦论功行赏,封韩信为楚王,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啊!
要知道,当时的楚地可是很大的一块地盘,而且楚国的遗民还很多,让韩信当楚王,等于是给了他半壁江山。
韩信手握重兵,地位尊崇,风光无限,谁能想到,好日子没过几年,麻烦就来了。
软禁长安
汉高帝六年,韩信从威风八面的楚王变成了淮阴侯。
这个转变可不是什么升职加薪,说白了就是刘邦把他从地方诸侯王变成了京城里的高级囚犯。
韩信到了长安后,表面上还是个侯爷,实际上连个下人都指挥不动。
皇帝给他安排的府邸虽然挺大,可里里外外都是刘邦的眼线。出个门得打报告,见个人得审批,这哪是什么侯爷,分明就是个戴着金枷锁的犯人。
最让韩信受不了的是,他去拜访老战友樊哙的时候,这个当年在沛县卖狗肉的屠夫,现在居然对他毕恭毕敬,一进门就跪下磕头。
韩信看着跪在地上的樊哙,心里那个苦啊。想当年自己统帅千军万马,现在却沦落到跟一个屠夫平起平坐的地步。
韩信在长安的日子过得相当煎熬。每天除了在府里转悠,就是想着当年的辉煌战绩。
齐王、楚王,这些曾经属于他的头衔,现在都成了过眼云烟。更要命的是,刘邦对他的防备越来越严,连参加朝会的机会都不给他。
栾说弟弟告密让韩信满盘皆输
韩信手下有个门客叫栾说,这人平时看着挺忠心的,韩信也没太防着他。可就是这个栾说,差点把韩信给坑死了。
事情是这样的,韩信为了准备政变,需要人手帮忙联络各方势力。
栾说主动请缨,说自己在长安有不少关系,可以帮忙。韩信一看这小子挺积极的,就把一些重要任务交给了他。
可栾说接到任务后就慌了。他知道这是谋反的大罪,一旦事败,全家都得陪葬。
栾说越想越害怕,最后被韩信关了起来。栾说的弟弟看哥哥被关,更是吓得六神无主。
这个弟弟思来想去,觉得与其等着被连累,不如先下手为强。
他偷偷跑到吕后那里,把韩信的计划全盘托出。吕后听完后,脸色铁青,立马召来萧何商议对策。
吕后和萧何都知道,现在刘邦不在长安,如果韩信真的发动政变,后果不堪设想。
必须先下手为强,但又不能打草惊蛇。两人密谋了半天,终于想出了一个“毒计”。
萧何的邀请成了韩信的“催命符”
萧何这个人,当年可是韩信的伯乐。
要不是他“月下追韩信”,力荐刘邦重用,韩信哪有后来的风光?可现在,萧何却成了韩信的送葬人。
吕后和萧何商量好后,先是放出假消息,说刘邦已经平定了陈豨的叛乱,陈豨已经被杀。整个长安城都在庆祝胜利的消息。
萧何亲自登门拜访韩信,说皇后要在长乐宫设宴庆功,所有的王侯大臣都要参加。韩信听到这个消息,心里直打鼓。
韩信对萧何说自己身体不好,想推辞不去。
萧何却说,这是庆功宴,你韩信当年立下那么多战功,怎么能不去呢?再说了,皇后点名要见你,你不去恐怕说不过去。
韩信看着萧何诚恳的表情,想起当年的情分,最终还是决定去赴宴。他觉得萧何不会害自己,毕竟两人交情摆在那里。
可韩信万万没想到,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。
长乐宫钟室成“葬身之地”
公元前196年,韩信穿戴整齐,坐着马车前往长乐宫。
到了长乐宫,韩信发现气氛有些不对劲。平时热闹的宫殿今天格外冷清,说好的庆功宴怎么一点准备都没有?
韩信正想问个究竟,突然从四面八方涌出大批武士,把他团团围住。
吕后从帘子后面走出来,冷冷地看着韩信说,你勾结谋反的事情已经败露了,还有什么话说?
韩信这才明白自己“中计”了。他想反抗,可手无寸铁的他哪里是这些武士的对手?很快就被五花大绑押到了钟室。
在钟室里,韩信知道自己必死无疑。
他想起了当年谋士蒯通的话,蒯通曾经劝他背叛刘邦自立为王,可他没听。现在想来,真是悔不当初啊。
临死前,韩信说了一句话:"我后悔没听蒯通的计谋,竟然被妇人小儿给骗了,这难道不是天意吗?"说完这句话,一代兵仙就这样死在了钟室里,年仅35岁。
韩信死后,他的三族都被诛灭了。
刘邦在外地听到消息后,反应很有意思,史书记载他"且喜且怜"。喜的是除掉了心腹大患,怜的是失去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。
功高震主背后的生存智慧
韩信的死看似是一场彻底的失败,但仔细想想,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?
韩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其实面临着一个无解的困境。
作为开国功臣,他的功劳太大了,大到让皇帝睡不着觉。刘邦对他的猜忌与日俱增,软禁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肯定还有更狠的招数。
韩信不是傻子,他知道自己的处境。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放手一搏。
联络陈豨谋反,看似是找死,实际上是在赌一个可能。如果成功了,他能重新掌握命运;如果失败了,至少死得轰轰烈烈。
最关键的是,韩信临死前说的那句话暴露了一个重要信息。
他提到了蒯通,这个曾经劝他背叛刘邦的谋士。韩信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起蒯通?
原来,韩信早就给自己留了后路。他知道刘邦是个多疑的人,如果自己死后还有人能证明自己曾经有机会背叛却没有背叛,那刘邦会怎么想?
果然,刘邦后来找到蒯通,问他当年劝韩信谋反的事。
蒯通很聪明,他说当时韩信手握重兵,完全可以自立为王,但他选择了忠于汉朝。刘邦听完后,不但没有杀蒯通,反而放了他。
这就是韩信的高明之处。他用自己的死,证明了自己曾经的忠诚。
虽然最后还是谋反了,但那是被逼无奈。这样一来,后世对他的评价就不会是单纯的叛徒,而是一个悲剧英雄。
历史上对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一直有争议。有人说他确实想造反,有人说他是被冤枉的。
但不管真相如何,韩信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。他的名字被永远记在了史书上,不是作为叛徒,而是作为一个功高震主的悲剧人物。
从这个角度看,韩信虽然肉体“死”了,但他的精神和名声却"全身而退"了。
相比那些默默无闻死去的功臣,韩信反而成了最后的“赢家”。他用自己的死,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话题:功臣与皇权的矛盾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韩信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权力面前,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
当你的存在威胁到最高权力的时候,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大的功劳,结局都是注定的。
韩信看透了这一点股票优配平台,所以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结束这场游戏,至少在历史中,他赢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!
参考资料 · 司马迁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 · 班固:《汉书·韩信传》 · 司马光:《资治通鉴·汉纪》 · 吕思勉:《秦汉史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年版 · 田余庆:《秦汉魏晋史探微》,中华书局,2004年版发布于:山东省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