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元朝的灭亡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汉人反抗蒙古人的统治。
红巾军起义、朱元璋建立明朝,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让我们以为这就是一场简单的民族之争。可是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
整个元末明初的动荡年代里,前前后后有三十多万蒙古人选择背叛自己的王朝,转而支持明朝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牧民变农民:忽必烈挖下的第一个坑
忽必烈这个人很有意思,他能当上元朝皇帝,靠的其实不是蒙古贵族的支持,而是汉人军队的力量。这就注定了他对蒙古人的态度会很复杂。
展开剩余89%表面上看,忽必烈给蒙古人安排得挺好的,搞了个四等人制度,蒙古人排第一等,法律上有特权,每家还能分到六十亩免税土地。
听起来不错对吧?问题就出在这里。忽必烈把数十万蒙古人从大草原迁到了中原,让他们从牧民变成了农民。
这些蒙古人祖祖辈辈都是骑马放羊的,突然让他们拿起锄头种地,本来就够别扭的了。更要命的是,忽必烈还搞了个“军户制度”,要求所有蒙古人都得当兵。
你想想看,白天种地,还得随时准备打仗,这日子能好过吗?
六十亩地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确实不算少,可是对于一个还得养战马、买武器装备的军户来说,根本就不够用。
一匹战马一天要吃多少草料?一套盔甲要花多少钱?这些成本算下来,那点免税的优惠根本就是杯水车薪。
更糟糕的是,每次出去打仗,一个蒙古军户的花费能达到一千贯。这是什么概念?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也就几十贯而已。
为了凑齐这笔钱,很多蒙古军户只能借高利贷。借了钱还不起怎么办?只能卖房子、卖地,甚至卖儿卖女。
官员盘剥:雪上加霜的敲诈勒索
蒙古军户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,偏偏还遇上了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。这些官员可不管你是不是蒙古人,有钱不赚是傻子。
军户们去服役的路上,地方官员就开始敲诈了。没有路引?交钱。想要好一点的住宿?交钱。需要补给?还是交钱。
到了军营里,情况更糟糕。那些军官们把军户当成了摇钱树,各种名目的费用层出不穷。
训练费、装备费、伙食费,反正想得出来的理由都能收钱。军户们本来就穷,哪里来的钱交这些费用?只能继续借债。
最可恶的是,这些官员和奸商勾结起来,故意哄抬物价。在军营里买一斗米的价钱,在外面能买三斗。
军户们被困在军营里,不买不行,买了又负债累累。就这样,原本应该享受特权的蒙古人,反而成了被剥削的对象。
很多蒙古军户实在撑不下去了,只能把自己卖身为奴。
元仁宗的时候,有人发现在德州等地,竟然有数万名蒙古军户沦为了奴隶。皇帝听说后大吃一惊,想要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。
可是清点了一下人数,发现实在太多了,国库都承受不起这个费用,最后只能不了了之。
马政制度
如果说“军户制度”已经让蒙古人苦不堪言,那么“马政制度”就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元朝后期,朝廷推行马政制度,要求军户负责饲养战马。这听起来好像很合理,蒙古人不是擅长养马吗?
问题是,在草原上养马和在农田里养马完全是两回事。草原上有广阔的牧场,马匹可以自由奔跑觅食。
可是在中原的农田里,哪里有那么大的地方给马匹活动?蒙古军户们只能用自己的田地来养马,本来就不多的粮食产量更是雪上加霜。
更要命的是,朝廷对战马的要求极其严格。马匹必须健康强壮,能够上战场作战。
如果马匹生病死了,军户不仅要赔偿马匹的价值,还要承担各种罚金。
一匹战马的价值少说也要几百贯,加上罚金,动不动就是上千贯的债务。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几十贯的军户来说,这简直是天文数字。
在这种压力下,蒙古军户们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。各地的蒙古人起义此起彼伏,从元朝中期一直持续到元末。
这些起义虽然规模不大,但是反映的却是蒙古底层民众的绝望心理。他们已经不相信元朝政府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了。
明军来了:绝望中的希望
朱元璋起兵的时候,很多人以为又是一场汉人反抗蒙古人的战争。可是明军的政策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。
朱元璋明确表示,只要愿意投降,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汉人,一律既往不咎。更重要的是,明军确实说到做到,对投降的蒙古人给予了优厚的待遇。
徐达攻打元大都的时候,消息传开后,四五万户蒙古人主动投靠了明军。这些蒙古人不是被迫投降的,而是真心实意地选择了明朝。
他们带着自己的家眷,赶着牛羊,排着长队来到明军营地。场面之壮观,连明军将领都感到震惊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道理很简单,这些蒙古军户已经被元朝政府折磨得生不如死了。
在他们看来,与其继续受元朝的压迫,不如投靠明军试试运气。明军的政策确实比元朝宽松得多,至少不会让他们倾家荡产去养战马。
元顺帝逃亡的时候,情况更加说明问题。
当时元大都周围有四十万户蒙古人,可是愿意跟着皇帝逃到草原的,只有十分之一。
其余的蒙古人都选择留在中原,等待明军的到来。这些人心里很清楚,跟着元顺帝回草原,只会继续过苦日子。留在中原投靠明朝,说不定还能有个好前程。
明朝建立后,朱元璋对这些投降的蒙古人实施了汉化政策。禁止蒙古人族内通婚,强制他们与汉族通婚。
建立了3000营等蒙古骑兵部队,让这些蒙古人继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。
虽然这些政策看起来有些强硬,但是比起元朝的压迫来说,已经算是很宽松了。
很多蒙古后裔在明朝得到了重用,比如虎大威、满桂等将领,都为明朝战斗到了最后一刻。
这些人的选择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:民族认同固然重要,但是现实利益更加重要。
当一个政府连自己民族的人都保护不了的时候,指望别人的忠诚就是“痴人说梦”了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元末明初蒙古人拥明反元的现象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规律:得民心者得天下。
元朝的统治者以为靠着民族特权就能维持统治,却不知道底层民众的生存需求才是最根本的。
当蒙古军户们被逼得卖儿卖女、沦为奴隶的时候,什么民族认同都是空话。明朝能够统一天下,靠的不是武力中国股票配资网股票,而是更加务实的治国理念!
信息来源 1. 《元史》卷九十八《兵志》 2. 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百二十三 3. 《元典章》卷三十二《户部》 4. 宋濂等撰《元史》卷一百零一《食货志》 5. 《明史》卷八十九《兵志》发布于:山东省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